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视网膜出血 > 网膜出血常识 > 杨药师我们学药理血液系统药物

杨药师我们学药理血液系统药物



小标题

第一节---凝血过程的生理和药理

第二节:凝血药

第三节抗凝血药

第四节抗贫血药

第五节增白药、促生因子、扩容药

第六节调节酸碱平衡药

第一节---凝血过程的生理和药理

一凝血过程

1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溶胶状态变成凝胶状血凝块的过程。

2血液凝固的过程——血凝三阶段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②凝血酶的形成

③纤维蛋白的形成

二抗凝血过程

1、抗血液凝固:纤维蛋白的溶解过程(纤溶过程)。

2、抗凝基本原理:

三基本药理作用

第二节:凝血药

(一)促进凝血因子生成药

维生素K(WitaminK)

来源:

K1——食物(蔬菜:苜蓿、菠菜、番茄)。脂溶性。

K2——肠道细菌代谢物。脂溶性

K3——合成品。水溶性

K4——合成品。水溶性

作用:在肝脏,促进Ⅱ、Ⅶ、Ⅸ、Ⅹ因子的合成

肝功能↓→→WitaminK↓→→凝血因子合成↓→→凝血障碍(出血倾向,皮下、牙龈、胃肠)

用途:

1胆汁缺乏(梗塞黄疸、胆瘘):脂溶性Wk吸收↓。

2肠道菌群失调(广谱抗生素、新生儿):菌生性维生素合成↓

3肝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合成↓

4Aspirin、双香豆素、杀鼠药中毒等:抑制肝脏对Wk的利用,凝血因子合成↓

→→→→→→→多用于:病理性、药理学→→出血!

制剂:

K1——脂溶性,速效注射剂,数小时显效

K3——水溶性,慢效注射剂,数天后显效

K4——口服片剂,作用较慢。

血凝酶:(血凝酶、白眉蛇毒凝血酶、蛇毒血凝酶、尖吻蝮蛇血凝酶):肌注、静注。

凝血酶:局部用药、消化道出血等。

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使纤溶酶原不能激活,从而保护已经形成的纤维蛋白。

(二)促进血小板生成药

酚磺乙胺:

作用:

1增加血小板数量,增强凝聚粘附力,促进止血。

2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减少通透性。

用途:

1术前用药,防止术后大出血。

2各种出血(消化、泌尿、五官、空腔等)

→→→→→→→→多用于:创伤性、机械性→→出血!

(三)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氨甲苯酸(止血芳酸)

作用: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保护纤维蛋白不被降解溶解。

用途:用于纤溶过程亢进所导致出血(肺、肝、胰、肾、甲状腺、前列腺、子宫等)

(四)血管收缩药

脑垂体后叶素:

来源:由加压素和催产素两种成分(都是9肽氨基酸)

作用:

1血管收缩作用:尤其在肺、肠系小A、小V,毛细血管最明显。

血管收缩→→阻力↑→→血液流速↓→→血小板凝聚效应↑→→止血作用

2抗利尿用药:——抗利尿素

用途:主要用于肺咯血、上消化道出血、尿崩症

不良反应:快速静注时,出现面色苍白、心悸、胸闷、恶心、腹痛、过敏等,须缓慢注射

禁忌症:由于有升压作用,可诱发心梗,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者禁用。

卡巴克洛(安络血、安特诺新、肾上腺色腙)

作用:促进毛细血管残端回缩,增强其抵抗能力,促进凝血。

用途:紫癜、鼻衄、视网膜出血,其他术后出血等。

(五)其他止血药

中药:

三七、地榆、仙鹤草

云南白药:内服外用。主治:内外出血,血瘀肿痛、跌打创伤、疮痈肿毒。每瓶内装用“保险子”一粒,急救吞服。

止血明胶海绵:如“创可贴”之类。

第三节抗凝血药

一凝血因子抑制药

肝素

来源:

正常血液中含有肝素0.mg%,由肥大细胞合成。广泛存在于各组织中,以肺、肝含量居多。(年首次从肝脏中发现该物质,因而命名为肝素。现在主要从牛肺或猪小肠粘膜提取)

成分:酸性粘多糖,分子中有大量-SO4-2,大量的阴电荷、强酸性,是肝素干扰血液凝固的理化基础。

分子量:

*天然肝素分子量-不等,是生物合成的差异

*“低分子肝素”,是指分子量≤的肝素,这个量级的肝素仅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

*较大分子量的肝素,与ATⅢ结合外,还能抑制血小板功能等,多环节抗凝作用,造成出血倾向明显。

生理学和药理学:

1抗凝血作用

——凝血因子Ⅱa、Ⅶa、Ⅸa、Ⅹa、ⅩⅡa,都属于丝蛋白酶类,其活性中心为丝氨酸残基。

——血液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

①抗凝血酶Ⅲ(ATⅢ)

②肝素

③肝素辅助因子(CHⅡ)

(其中,①、②占抗凝活性的75%)

——抗凝血酶Ⅲ(ATⅢ)为丝氨酸蛋白抑制物,与凝血因子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封闭”活性中心,导致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失活。

——肝素辅助因子(CHⅡ),与Ⅱa,抑制Ⅱa的活性。

——肝素,主要是激活ATⅢ、CHⅡ,促进ATⅢ、CHⅡ与各凝血因子的结合,其结合率分别加大倍和0倍。

*肝素的抗凝血作用依赖于抗凝血酶Ⅲ(ATⅢ)和肝素辅助因子(CHⅡ)。

*肝素主要是激活血液中的ATⅢ、CHⅡ,使其与Ⅱa等因子的结合率百倍增加,达到灭活Ⅱa等因子的活性,纤维蛋白(Ⅰa)形成减少,从而呈现抗凝作用

2调血脂作用:

激活微血管壁脂蛋白酯酶(LPL),促进甘油三酯分解,类似“苯氧酸类降血脂药”(氯贝丁酯、非诺贝特等)

用途:

1防止各种急性血栓形成(心梗、脑梗、肺栓塞、静脉血栓等)——不是溶栓!

(心梗救治:溶栓、扩冠、抗凝、恢复心肌功能等)

2防治DIC

DIC的动因:

——血管内皮损伤:细菌、病毒、败血症、高热、过敏→在血管内形成毒素

——组织损伤:骨折、烧伤、手术、胎盘早剥等→组织液进入血液

DIC的机理:

各种动因→激活凝血因子→弥漫性(播散性)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微循环障碍

//→消耗大量纤维蛋白(Ⅰa)→血液中[Ⅰa]↓→继发性出血

肝素抗DIC的作用:

肝素→抗凝作用,防治微血栓的形成,抗弥漫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肝素→进而避免消耗大量的纤维蛋白(Ⅰa),防治继发性出血

3利用其体外抗凝作用:

体外循环手术:心、血管方面

血液透析术

心导管术

不良反应:

1自发性出血(出血倾向):用量过多——粘膜出血、关节腔积血、脑出血、伤口处血等

监测凝血时间:正常5-12min,>30min,确定用药过量(试管法直接观察)。

对抗药:鱼精蛋白①带有阳电荷,强碱性,消除肝素的作用。②用于止血:肺咯血等。

2其他不良反应

华法林(苄丙酮香豆素)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

作用:

1构-效关系:与VitaminK结构形似,产生竞争性拮抗作用,在肝脏妨碍了VitaminK的利用,抑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

2显效速度慢:原有的凝血因子在大约12小时后才能耗竭。

3无体外抗凝血作用。

用途:

1防止血栓栓塞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肺栓塞、心梗、心血管手术等),防止血栓形成和发展。

2与肝素联用:急性凝血倾向时,同时使用肝素+华法林,1-2日后,即可单独使用华法林维持凝血效果。

不良反应:

一般是出血倾向,对抗药——VitaminK。

枸橼酸钠

作用:与血浆中的Ca++(Ⅳ因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使游离的[Ca++]↓,产生抗凝效果。

用途:2.5%溶液作为血液抗凝剂,ml血液,加入10ml抗凝剂。

不良反应:

导致低血钙;

导致继发性出血;

解救——补充Ca++。

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药(溶栓药)

链激酶

β-溶血链球菌培养液中提取——有抗原性——过敏休克

尿激酶

来源:人的肾合成的一种β球蛋白,有尿液中提取——无抗原性。

作用:促进由纤溶酶原→纤溶酶的过程,对新鲜形成的血栓有溶解作用(12小时内),对陈旧血栓溶解效果差。

用途:急性血栓形成性疾病——心梗、脑血栓、肺血栓等。

不良反应:过量——出血倾向(对抗药:抗纤溶酶药——氨甲苯酸)

蝮蛇抗拴酶

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溶解血栓

机理:抑制Ⅰ→→Ⅰa的过程(降低Ⅰ因子的含量——消耗Ⅰ因子)

用途:对脑血栓形成效果较好。

蚓激酶同上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rt-PA)

t-PA——人类正常细胞培养方法制备

rt-PA——DNA重组技术合成

作用特点:

①血栓纤维蛋白亲(Ⅰa)和力强,选择性激活与Ⅰa结合的纤溶酶原→溶栓作用。对循环中的纤溶酶原激活较差——选择性作用强——出血倾向副作用小(与尿激酶比较,有数百倍的关系)[非血浆型作用、选择性作用]

②半衰期较短:大约t1/2=9min。

三抗血小板药

Aspirin

在血小板内,抑制环氧酶,TXA2生成↓,血小板聚集↓

第四节抗贫血药

贫血——血液中的:

血红蛋白量(质量评价[12-15%/10.5-14%])

红细胞数(数量评价[-w/mm3//-w/mm3])

红细胞压积(体积评价[45%/40%]),低于正常值。

贫血的类型:

1缺铁性贫血(小细胞型贫血、失血性)——失血就是“失铁”:补充铁+蛋白质)——原料性

2巨幼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原料性

叶酸缺乏——营养性贫血

VB12缺乏——恶性贫血

3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般各种血细胞——红系、白系、小板都相应减少)——细胞来源性

4溶血性贫血——细胞去路性

铁制剂

来源:

1Fe是人体必须微量元素,正常人需要1mg/日,育龄妇女和孕妇需要量较高(1-5mg)

2体内含铁总量3-4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是铁饭是钢”]

3主要是由一般食物和饮食器具获得铁。

吸收——影响因素:

*有利于吸收的因素:

胃酸——有助于铁盐形成铁离子

还原性物质——Vc、果糖、半胱氨酸:促进Fe+++→→→Fe++

*不利于吸收的因素:

胃酸减少、碱性物质——铁盐溶解度降低

Ca、P、鞣质(茶、涩果实)——铁盐溶解度降低

四环素——Fe+++络合物。

排泄:

无固定排泄途径,排泄量较少——肠粘膜和皮肤细胞的脱落,胆汁、尿、汗的排出等。

作用:

Fe→→骨髓→→有核红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原卟啉+Fe→→血红素//血红素+珠蛋白→→最终成为成熟红细胞

用途:

1长期慢性失血(月经量过多、痔疮、钩虫等)

2机体需求量增加(妊娠、儿童生长、大运动量)

3胃肠吸收减少(萎缩性胃炎、胃Ca、胃切除等)

4红细胞大量破坏(疟疾、溶血)

不良反应:

胃肠道刺激、注射刺激、便黑、便秘等。

制剂:[自然界无单质铁,都是以氧化铁形式存在]

FeSO4:容易吸收

枸橼酸铁铵:三价铁,吸收稍差。水溶性好,可以制备糖浆剂。

右旋糖酐铁:制成注射剂。肾排,易超出肾排量和血浆铁结合量——中毒。

多糖铁复合物(力蜚能):

叶酸

来源:绿色植物、动物肝脏等。需求量50mg/日,全部由食物获得

作用:

叶酸(+还原酶)→→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TMP、乙胺嘧啶、氨甲蝶呤])→→四氢叶酸→→DNA合成//→→蛋白质合成

叶酸缺乏:

增值旺盛的骨髓、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最先受到损害。

在红细胞内,DNA合成减少,分裂增值速度减慢,细胞发育停滞在幼稚阶段。

用途:

1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所致的巨幼红细胞贫血——直接使用:甲酰四氢叶酸钙

3恶性贫血,叶酸能纠正血象,但不能改善神经损伤症状。

VitamingB12(氰钴胺)

来源:广泛存在与动物性食物中(肉蛋奶)。

需求量:每日约1ug,一生约需要30-40mg,肝脏中的储存量可供用2-3年。

吸收:

肌注吸收良好。

口服壁细胞(分泌)→→内因子(糖蛋白,分子量5w)//+B12→→复合物(保护B12不被消化掉)→→肠粘膜特殊受体结合、转运、吸收。

恶性贫血/胃粘膜萎缩/胃切除→→内因子分泌减少→→B12吸收减少

作用:

1促进四氢叶酸的循环利用,B12缺乏,叶酸代谢阻断→→叶酸缺乏症

2促进神经髓鞘脂蛋白的合成,保护有鞘神经功能的完整性。

用途:

1治疗恶性贫血——B12缺乏症和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神经炎、神经痛。

第五节增白药、促生因子、扩容药

末梢血白细胞总数低于0/mm3,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者,粒细胞减少症。

治疗原则:造血功能低下者——兴奋骨髓造血机能,促进白细胞增生。

免疫抗体形成者——抑制抗体对白细胞的破坏。

WitaminB4(磷酸腺嘌呤)

参与RNA、DNA的合成,促进白细胞增生

利血生

鲨肝醇

肌苷

第六节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促红素(红细胞生长素,EPO,重组人促红素)

肾脏近曲小管管周细胞产生的各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激素。

刺激红系干细胞生成,促进红细胞成熟。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非格司亭,G-CSF)

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合成的糖蛋白,重组人G-CSF是由各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糖蛋白。

刺激粒细胞的形成和促进其吞噬功能。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沙格司亭,GM-CSF)

在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都有合成。重组GM-CSF是由酵母菌产生的含有各氨基酸残基的糖蛋白。

刺激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巨核细胞等多种细胞的集落形成和增生。

第七节血容量扩充药

扩容药——指某些高分子化合物输入循环后,能在相当时间内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保持血容量。

右旋糖酐类脱水葡萄糖的聚合物

低分子右旋糖酐(右旋糖酐40)平均分子量40,。

作用:

1提高血浆渗透压提高血容量,维持血压→→扩充血容量

2渗透性利尿药保持尿量,改善肾功能

3抑制红细胞聚集血液流动性↑,粘滞度↓。→→改善微循环

4抑制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合抗凝血作用,防治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

[机理:糖酐吸附于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形成保护膜,抑制细胞的聚集]

用途:

1低容量型休克:失血性、失水性(类似“血浆代用品”的作用,可以临时解决血浆短却)

2防止血栓形成:心梗和脑血栓[坊间有“冲血管”的说法]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右旋糖酐属于大分子物质,分子量超过8万时,可有抗原性(产品质量问题)

2出血倾向在失血性休克时使用,有可能增加出血点的活动出血。

3增加心脏负荷心衰时,增加心脏负荷。

小分子右旋糖酐(右旋糖酐10)平均分子量10,

改善微循环作用较强,防治DIC。利尿效果较强。

中分子右旋糖酐(右旋糖酐70)平均分子量70,

扩充血容量作用较强,可用于抗休克。利尿效果较弱。

羟乙基淀粉代血浆

低分子代血浆分子量10,-25,

代血浆分子量24,-40,

人血白蛋白

分子量66,,由各氨基酸组成的一条单链,在肝脏合成。

用途:

1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

2补充蛋白质

肝疾病→→蛋白质合成↓

肾疾病→→蛋白质丢失↑

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水肿(肝性、肾性、营养性(饥饿性)//水肿)

[实际上,还有一个心源性水肿,主要是指右心衰,经脉系统淤血造成]

第六节调节酸碱平衡药

概述

血液中的酸和碱的表示:

血液中的酸为H2CO3,用二氧化碳分压(Pco2)表示:5.23Pa(40mmHg)或1.2mmol/L。

血液中的碱为HCO3-,用二氧化碳结合力表示:24mmol/L

酸碱平衡的表示:

比值HCO3-/H2CO3=1/20[可见,酸碱“不平衡”!]

酸碱度(pH值)pH=pKa+lg[HCO3-]/[H2CO3]=6.1+lg20=7.4(血浆的)

([HCO3-]/[H2CO3]是血液中最具有主导作用的酸碱缓冲对!

代谢性酸中毒——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酸碱平衡失调

原因:

*直接损失碱(HCO3-)——碱性消化液丢失过多(腹泻、肠瘘、肠引流等)

*内源性酸性物质过多,消耗大量碱——乳酸(缺氧)、酮体(糖尿病)、尿中毒(酸性物质排除障碍)等。

*机体代谢调节:

代偿:

①HCO3-↓/H2CO3→→呼吸代偿作用(体内积累H2CO3,刺激呼吸中枢兴奋,如酮酸中毒→→库斯毛大呼吸,排出更多的CO2)→→HCO3-↓/H2CO3↓→→达到新的平衡

②肾的作用:分泌H+.NH3↑→→酸性尿//冲吸收NaHCO3↑

失代偿:→→代谢性酸中毒

碳酸氢钠

用药用途:

1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补充HCO3-

NaHCO3→→Na++HCO3-

HCO3-+H+?H2CO3?H2O+CO2↑(呼出)[反应平衡右移]

结果:体内[HCO3-]↑、[H+]↓(不宜用于呼酸和呼衰——不利于CO2的肺排)

2心肺复苏术联合用药

病理:

心衰、呼衰→→有氧氧化↓糖酵解↑→→固定酸(乳酸)↑→→消耗储备HCO3-→→代谢性酸中毒。

酸中毒→→血液[H+]↑→→血液中H+-K+交换↑→→血液[K+]↑→→高血钾症→→心脏抑制(恶性循环)

药理:

NaHCO3→→碱化血液//→→中和固定酸→→对抗代酸//→→促进K+内流→→血液[K+]↓→→心脏兴奋性↑

3碱化尿液:增加了尿中HCO3-的排泄。

4中和胃酸:胃酸过多症

乳酸钠CH-CH(OH)-COONa

肝[O]

CH-CH(OH)-COONa→→→→HCO3-→→发挥抗酸作用(同NaHCO3)

特点:作用缓慢。肝功能不良、乳酸性酸中毒(缺氧)不宜使用。

氨基丁三醇H2N-C(-CH2-OH)3(THAM)

H2N-C(-CH2-OH)3+H2CO3→→H3+N-R+HCO3-

特点:中和酸(H2CO3)的同时,放出HCO3-——与NaHCO3作用的区别。

抗酸机理:

*中和血液中的H+,使[H2CO3]↓→→抗呼吸性酸中毒

*使血液中的[HCO3-]↑,储备碱↑→→抗代谢性酸中毒

*原形药物进入细胞内,在内环境中发挥抗酸作用

用途:

呼吸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心肺复苏术联合用药(可合并NaHCO3)

注意:由于毒性较大,代谢性酸中毒应该首先NaHCO3。

挥发性酸——可以由肺呼出的酸(H2CO3)

固定酸——不可呼出的酸,如有机酸(丙酮、乳酸、乙酸乙酯、尿酸等)、无机酸(磷酸等)

储碱——主要指血液中的NaHCO3的量。(NaHCO3用于对抗固定酸的H+)

氯化铵

用途:重度代谢性碱中毒

生理盐水对血液酸碱度的影响:

轻代谢性碱中毒仅适用生理盐水即可。

机理:

酸碱度的比较:生理盐水pH=6-7,体液pH=7.4

离子浓度的计较:生理盐水[Na+]:[Cl-]=:(1:1),体液[Na+]:[Cl-]=:(1:0.7)

生理盐水[Cl-]高出血液很多。

结果:血液氯化物↑→→→→高氯性酸血症/对抗碱中毒。

**防止生理盐水发生高氯性酸中毒的方法:

大量注射生理盐水→→酸中毒机会↑

一份1.25%NaHCO3+二份生理盐水

一份1/6mmol/L乳酸钠+二份生理盐水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让天下无白
北京儿童医院白癜风外用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yq.com/wmcxcs/169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