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网膜出血 > 网膜出血常识 > 聊聊ldquo发物rdquo与
聊聊ldquo发物rdquo与
小时候我们的家人,喜欢把大鱼大肉拼命往我们嘴里塞。生病受伤时,反而有一种叫“发物”的东西千万不能吃,这是我们对“发物”最早的认识。相传,明朝的开国元帅徐达在北平身患背疽,这是一种恶疮,很难治好。朱元璋当年怕他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又因背疽最忌吃蒸鹅。但皇帝所赐,君命难违,徐达最后涕泪交流之下,当着内侍的面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后全身溃烂而死。又让人们对“发物”、“忌口”这两个词徒增神秘感。所谓发物,是指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发物禁忌在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通常情况下,发物也是食物,适量食用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适,只是对某些特殊体质以及与其相关的某些疾病才会诱使发病。
发物致病原因
发物之所以会导致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有学者归纳起来认为有三种可能性:
一是上述这些动物性食品中含有某些激素,会促使人体内的某些机能亢进或代谢紊乱。如糖皮质类固醇超过生理剂量时可以诱发感染扩散、溃疡出血、癫痫发作等,引起旧病复发。二是某些食物所含的异性蛋白成为过敏源,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复发。如海鱼虾蟹往往引起皮肤过敏者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脓疱疮等顽固性皮肤病的发作。豆腐乳有时也会引起哮喘病复发。三是一些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如酒类、葱蒜等辛辣刺激性食品对炎性感染病灶,极易引起炎症扩散、疔毒走黄。这就是中医所说热证实证忌吃辛辣刺激性发物的道理。
发物的范围很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属于发物类的食物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1、食用菌类主要有蘑菇、香菇等,过食这类食物易致动风生阳,触发肝阳头痛、肝风眩晕等宿疾,此外,还易诱发或加重皮肤疮疡肿毒。
2、海腥类主要有带鱼、黄鱼、鲳鱼、蚌肉、虾、螃蟹等水产品,这类食品大多咸寒而腥,对于体质过敏者,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发作如哮喘、荨麻疹症,同时,也易催发疮疡肿毒等皮肤疾病。
3、蔬菜类主要有竹笋、芥菜、南瓜、菠菜等,这类食物易诱发皮肤疮疡肿毒。
4、果品类主要有桃子、杏等,前人曾指出,多食桃易生热,发痈、疮、疽、疖、虫疳诸患,多食杏生痈疖,伤筋骨。
5、禽畜类主要有公鸡、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等,这类食物主动而性升浮,食之易动风升阳,触发肝阳头痛、肝风脑晕等宿疾,此外,还易诱发或加重皮肤疮疡肿毒。鸡蛋虽不属发物,但也不宜多吃,一般一天不宜超过2个,尤其是肝炎、过敏、高血脂、高热、肾脏病、腹泻病人,更不宜多吃。原因是鸡蛋内含大量蛋白,但它们属于异性蛋白,有相当一部分人吃了异性蛋白质后出现病态反应。
此外,属于发物的还有獐肉、腐乳、酒酿及葱、蒜、韭菜等。现代临床研究还证实,忌食发物对于外科手术后减少创口感染和促进创口愈合也具有重要意义。
发物能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但另外方面,由于发物具有的催发或诱发作用,食疗上还用于治疗某些疾病,如麻疹初期,疹透不畅,使用蘑菇、竹笋等发物,可起到助其透发、缩短病程的作用。又如多食海腥发物以催发牛痘等,都是利用了发物具有的透发作用。
《金匮要略》“禽兽虫鱼禁忌并治”及“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简称食忌篇)专篇讨论饮食禁忌,由于一些条文含有迷信色彩、一些条文令人费解,由此引起是否为张仲景所著之争。
张家礼认为食忌篇总汇了中医食疗学的精华。他在《金匮要略译释》一书中对有封建迷信、习俗等色彩的内容进行了批判,一些理论依据不足又无实践可证的内容认为应活看或进一步研究。如“凡心为神识所舍,勿食之,使人来生复其报对矣”,认为本条乃迷信色彩,应予批判。“生葱不可共蜜食之,杀人”,认为不可尽信。《金匮要略校注集解》认为食忌篇“是现存最早的中医食疗学专篇”,对篇中不科学的条文进行了批判,如明确指出“燕肉勿食,入水为蛟龙所啖”无科学依据。将一些病名做了释义,将动物、蔬菜瓜果等名词用现代动植物学分类做了界定,如苦瓠为葫芦科植物苦葫芦的果实,即苦壶芦,又名苦匏,药壶芦。也将原文中一些不易懂的条文经考证后进行了改动。如前文所述:“凡水及酒,照见人影动者”,经考证后认为此条应校为“凡水及酒,不见影者,不可饮之”。此条之意是论变质的水及酒因混浊而不能照见人影,故不可饮。
古代注家所注有不少观点确实体现了中医食忌的精华,但受时代所限,对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缺乏批判思维,对个别条文强加注解。当代学者较少专篇研究食忌篇,其研究方向也多倾向于总结学术思想。由前论述可见古今学者对食忌篇内容及其所蕴含的学术价值已达成共识,当代学者对迷信色彩的内容亦能提出批判,但还有诸多条文尚无合理的解释。如至今仍无人探究地浆解毒及猪骨烧灰治“诸果中毒”之理。此外,某些条文本可有清楚明晰之解却未深入探究。如古人认为马的夜行能力是因为其有夜眼的原因。故“马脚无夜眼”属异常之物,故不能食。夜眼实为“前肢腕骨上方和后肢跗骨下方,有一部分无毛而坚固的灰白色胼胝体”。是因为长期弯曲和摩擦造成毛脱落而形成的茧。而马的夜视能力是因为眼底的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的原因,与“夜眼”无关。
服中药的茶、酒宜忌:
现存本草中,最早记载服药宜忌的是《本草经集注》,从《医心方》看,南北朝时的《范汪方》《养生要集》等已有补充。《中国药典》也载有部分药食禁忌内容。
服药与忌茶
药有中药和西药之别;忌茶又有不以茶送药和服药前后不饮茶之分。一般来说,笔者认为茶水可以送服中成药,但要考虑病症或妊娠因素以及药物的药性。不过也有人认为中药多含酸性物质或生物碱,容易和茶叶中的单宁产生沉淀反应,使药物变质,不可用茶服药。不主张用茶水送服西药。特别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如铁剂、钙剂、钴剂、铋剂、铝剂、银剂等;各种酸类制剂如胃蛋白酶、乳酶生、淀粉酶、胰酶等;抗生素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红霉素、氯霉素、林可霉素;碳酸氢钠;强心甙类药如泽地黄、洋地黄毒甙片及地戈辛等;潘生丁;利福平;镇静、安神、催眠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服药前后是否可以饮茶这问题比较复杂,由于剂型、给药途径不同,药物吸收时间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服药2小时前后(特别注意缓释、控释制剂除外)无论中药、西药应该没有问题。
关于酒的宜忌
酒的食用、药用历史也很悠久。首次把酒(米酒而非白酒)当作药物的是《名医别录》。曰:“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以酒为药酒常在临床中作为药物或辅料常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酒煎药物:如下瘀血汤、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鳖甲煎丸、红兰花酒等。水酒混合煎药物:芎归胶艾汤、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酒浸药物绞取汁:防己地黄汤。酒洗药物:大、小、调胃三承气汤。酒送服丸散:白术散、当归散、薯蓣丸、大黄蛰虫丸、当归芍药散、八味肾气丸、天雄散、土瓜根散等。现代白酒则常作为酒剂或其他剂型的溶媒。
服药与忌酒同忌茶一样,也从三个方面说。一般来说,笔者认为酒可以送服中成药,但须考虑病症或妊娠因素以及药物的性质。杜绝用酒送服西药,特别注意抗心绞痛药如消心痛、硝酸甘油;降血压药如心痛定、长压定、肼苯哒嗪、地巴唑、优降宁等;镇静、安定类的药物如奋乃静、安宁、利眠宁、安眠酮、鲁米那、异丙嗪、氯丙嗪、三氟拉嗪、速可眠、水合氯醛、秦尔登、安定等;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明,扑尔敏、克敏嗪、赛庚啶等;降血糖药如降糖灵、优降糖、甲磺丁脲、胰岛素等;止血药和抗凝血药;解热镇痛的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类;利尿药如利尿酸、安体舒通、速尿、双氢氯噻嗪等;抗生素类如利福平、红霉素、头孢等以及抗血吸虫药硝硫氰等。因为酒会增大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毒性。服药前后是否可以饮酒这问题也很复杂,建议服西药前1~2日禁酒,在服药后3~4日内也不得饮酒。
慢性肾脏病饮食调养经验(南京中医药大学孙伟教授经验):
1.1忌食韭菜、大蒜、葱;1.2忌食螃蟹、虾子、海货;1.3忌食牛肉、羊肉、狗肉;1.4少吃或不吃水果;1.5每天食用不超过2两瘦肉相当的荤菜。
服用中药的饮食禁忌:
某些食物可能妨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本草纲目》中说“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鲙,腥臊陈臭诸物。凡服药,不可食生蒜、胡荽、生葱、诸果、诸滑滞之物”。生冷食物其性多寒凉,难消化,易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热性病期间,一般人的脾胃功能都有所减弱且热性辛辣食物其性多温热,耗气动火,会影响脾胃功能,从而影响脾胃对中药的吸收。如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之品会促发炎症、出血等。油腻食物助湿生痰,滑肠滞气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会阻碍胃肠道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所以在服用中药期间应少吃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增加病人的肠胃负担,影响对中药的吸收。
忌食对某种病证不利的食物《黄帝内经》中指出饮食禁忌的原则:
肝病忌辛、心病忌咸、脾病忌酸、肺病忌苦、肾病忌甘苦。《素问·至真要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说明食物同样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食性。寒凉性质的食物主要用于热性体质或热性病证,温热性质的食物主要用于寒性体质或寒性病证。所以在服药期间,不宜吃与药性相反或与疾病相同性质的食物。生冷性药物多寒凉,易伤阳气,故在解表透疹、祛寒逐湿、温通经络或温脾暖肾的药物时禁食生冷食物;辛辣类食物性多温热,易耗气动火,故在服用滋阴补肾药物时忌食;油腻之物助湿生痰,滑肠滞气且难消化,故在服用健脾养胃药物时忌食;腥臭类食物多含有某些激素或异性蛋白,能够诱发人体的过敏反应,对患有过敏性哮喘、鼻炎、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者忌食。热病患者(如便秘、口干、咽痛等)应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否则会增加热象,抵消清热药物及滋阴药物的作用。服用解表药的患者,应少吃生冷及味酸的食物,因酸、冷有收敛作用,会影响药物解表发散的功效。如服发汗药时忌食醋和生冷食物,因为醋和生冷食物有收敛的作用,若同时服用发汗药物,就会与药效相抵使其发汗的效果减弱。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水肿病人应少食盐,因为多余的盐分排不出去,积蓄在人体组织之中,为了达成膜两边的平衡,便吸收水分来稀释这些盐分,结果人体组织中便积水,会加重水肿。
忌食与所服药物之间存在类似相恶或相反配伍关系的食物
古代文献中记载人参忌萝卜;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鱼忌苋菜;鸡肉忌黄鳝;蜂蜜反生葱;天门冬忌鲤鱼;荆芥忌鱼、蟹、河豚、驴肉;白术忌大蒜、桃、李等。这些在服用中药时都应遵循。人参忌萝卜:人参性微温,大补元气是常见的补药,而萝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气之功,有促消化的作用,同时服用萝卜就会化解人参的药力。同理,在吃其他大补的药时服滋补药品如鹿茸、党参、白术、山药、黄芪、地黄、何首乌等,要忌吃萝卜。很多中草药都含有某些蛋白质、生物碱、重金属盐等,在服用时应忌茶。茶叶含有鞣质,浓茶含量更高,与中草药同服时,可与其结合产生沉淀,这就会影响某些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时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也有影响。因此在服用中草药时,一般不宜与浓茶同服,尤其是在服滋补药时,更不宜同服浓茶。在具体应用中如皂矾应忌茶,因为皂矾为低价铁盐(硫酸亚铁),遇茶中的鞣质,易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而使药效降低。服绵马贯众应忌油,因为绵马贯众系脂溶性药物,肠中有过多的脂肪存在,则容易被机体吸收,如吸收过多可导致中毒。
中医忌口的说法,其实和药食同源有关系。中医认为所有的食物和药物一样,都是分寒、凉、温、热、平五个性味。在《黄帝内经》里面,很早之前就有记载:“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其实以前古人讲的这段话,就是现代中医所谓的“忌口”。
忌口主要有以下意义:很多人认为忌口只是针对患病人群,其实忌口也分正常人群和患病人群。对于正常人群来说的“忌口”,是指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要选择与体质相适应的食物,如果吃了与自身体质相反的食物的话,就会伤正气,引起一些疾病。而对于患病人群而言,忌口是指病人在患病期间吃的药和吃的食物之间的性味可能会有矛盾冲突,不利于药物发挥作用;或者吃的食物会加重疾病、产生不良反应。在疾病康复之后,吃的食物也有可能诱发旧疾复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