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网膜出血 > 网膜出血预防 > 自我保健随身行七
自我保健随身行七
自我保健随身行(七)
(中央军保健委员会办公室总后勤部卫生部保健局编)
第七部分合理用药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中药治病五注意
1、注意配伍禁忌:
注意中药配伍“十八反”、“十九畏”等,若配伍不当,会降低药效或产生毒性反应。
2、注意辨证用药:
中医讲究辨证用药,如黄芪具有利尿作用,经常用于脾气虚型肾病,而阴虚、湿热、热毒型肾病则不宜用黄芪。
3、注意煎药方法:
煎药方法恰当与否,关系药效的发挥和疗效,故煎中药一定要遵医嘱。
4、注意服药时机:
中药大都是温服。对胃有刺激的药饭后服,安神药睡前服,驱虫药空腹服。
5、注意毒副作用:
如服用朱砂安神丸、活络丹、补心丹等可引起汞中毒;云南白药一次超过0.5克,可引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六神丸、梅花点舌丹等内含蟾酥服用过多,可出现四肢麻木、大汗淋漓等中毒症状;牛牛黄解毒片、穿心莲片可引起过敏反应。
使用中药四不宜
1、不宜存冰箱:
中药长时期存在冰箱里,与其他食物混放,各种细菌容易侵入药材内,使药物受污染,破坏药性。
2、不宜煎前洗:
有些中药成分中含有糖和甙类物质,溶于水,在煎煮前用水洗,会失去药材中的一部分有效成分。
3、不宜开水煎:
用开水煎煮干燥的植物饮片时,生药的外层组织细胞骤然受高热冲击,会立刻凝固、紧缩,尤其是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可逆的变性层,阻止水分的渗入,致使组织内部溶解的成分难以析出,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利用率,药效降低,影响治病效果。
4、不宜用瓶煎:
把药物放入保温瓶中,冲入沸水,盖紧几小时后服用,影响有效成分溶出,降低药物的疗效。
三三三煎服中药法
1、每剂煎煮三遍:
先用冷水将药物浸泡半小时左右然后煎煮。每遍水开后煎煮30分钟,三遍共计90分钟,将药物的有效成分煎出。
2、每遍取液三次:
在煎煮时,水开后,每隔10分钟适量取药液一次,每遍共提取三次,此乃煎中药的关键。一剂药经过三遍煎煮,取汁九次,将药液混合在一起服用。
3、每日服用三次:
中药应分早、中、晚三次温服,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早、晚两次服用缩短了每次服药的间隔时间,能使药力均匀持续,保证药物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中药去苦六法
1、掌握服药时间:
一天内机体有三个吸收药物的时间,中药可在上述时间服用。
2、掌握药液温度:
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更敏感,故苦味药物的温度应控制在15℃至37℃.
3、掌握含咽部位:
人的苦味感受器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因此,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也可用吸管服药。
4、掌握服药速度:
药液在口中停留时间越长苦味越重,故应尽快将苦药咽下。
5、服药后饮温水:
服药后饮适量温开水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的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药液的苦味。
6、添加蜂蜜蔗糖:
在苦味药液中加入蜂蜜能减轻苦味。
六类咳嗽辨证用中药
1、风热咳嗽:
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咽燥喉干痛,咳时有汗,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等。可选用桑菊饮、蛇胆川贝散,止咳露等。
2、风寒咳嗽:
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伴有流清涕、头痛,身痛、恶寒等。可选用通宣理肺丸、荆防败毒散等。
3、痰湿咳嗽:
声重痰多,粘稠成块,色白,伴胸闷。可选用二陈汤、杏仁止咳散等。
4、肺热咳嗽:
气急促,喉中有痰声,痰中带血丝,伴身热口干、咽喉肿痛。可选用清肺饮,鱼腥草合剂,罗汉果止咳散等。
5、阴虚咳嗽:
干咳,咳声短促,痰少,手足心热,盗汗。可选用养阴清肺丸、川贝止咳糖浆等。
6、肝火咳嗽:
咳嗽声响,痰色黄、质稠,难咯,咳引胁痛,伴有心烦易怒。可选用柴胡疏肝散、海蛤散、青黛散等。
十种药引的功效
1、黄酒:可送服治疗颈肩腰腿痛、血塞经闭、跌打损伤,疮痈初起等症的中成药。如活络丸、通经丸、云南白药等。每次10毫升~15毫升。
2、姜汤:可送服治疗外感、胃寒等症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取姜3~5片,水煎取汁。
3、米汤:可送服补气、健脾、利尿及滋补性中成药。如八珍丸、十全大补丸等。
4、蜂蜜水:取蜂蜜1~2汤匙,加入温开水中,搅匀即可送服蛤蚧定喘丸、百合固金丸、麻仁丸等。
5、红糖水:可单用温开水溶化送服,也可配生姜3片,煎汤送服更佳。可作为治疗妇女血寒、血虚、血滞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滞等病症的中成药引药,如当归丸等。
6、菊花汤:用于送服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火上攻、目赤翳障及臃肿疔疮等病症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片等可单用菊花10克~15克煎汤送服,或加茶叶10克同煎送服。
7、大枣汤:大枣5~10枚,煎汤送服归脾丸。
8、酸枣仁汤:用于送服治疗心肝血虚、心悸失眠等病症的中成药。如乌灵胶囊、灵芝胶囊等。取10克~15克煎汤送服。
9、芦根汤:送服治疗外感风热等症的银翘解毒片等。取10克~15克煎汤送服。
10、陈皮汤:用于送服治疗脾胃气滞,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等病症的中成药。如保济丸、蛇胆川贝散等。取10克~15克煎汤送服。
因药而定的六个服药时间
1、饭前服:是指饭前30~60分钟服用。这类药对胃无刺激,可使药物保持有效浓度被充分吸收,迅速发挥作用。
2、空腹服:为使药物迅速进入肠胃并保持较高的浓度。如盐类泻药,清晨空腹服效果更佳。
3、饭中服:助消化类药物如胃酶片、胃酸合剂、淀粉酶等在饭中服用可及时发挥作用。
4、饭后服:饭后15~30分钟服用,因胃中有食物,可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如泻药酚酞,服用后8~10小时见效;安眠药、安眠酮服用半小时即可见效。
6、间隔服:为确保人体内有一定血药浓度,服药必须间隔一定的时间。
五类药不宜用热水送服
1、止咳糖浆类:
若用热水冲服,会稀释糖浆,降低粘稠度,使粘附在粘膜上的糖浆减少,不能形成保护性薄膜,也就不能减轻刺激,缓解咳嗽,从而使糖浆药效降低。
2、维生素类:
如杆菌肽锌、EM液和多酶宝,含有益微生物酵母菌、乳酸菌、双岐菌和蛋白酶、蛋白分解酶、纤维素酶、淀粉酶等,热水会杀死这类有益菌而降低药物效果。
3、助消化类:
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等,此类药中所含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系活性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而失去应有的催化剂作用,达不到助消化目的。
4、维生素C:
系水溶性制剂,不稳定,遇热后易被还原破坏而失去药效。
5、金银花露:
此药有一定的挥发性,倘若用热水送服,可使其有效成分挥发,大大降低药效。
服药八误区
误区一:干吞强咽药物
服药时不用开水送服,干吞强咽易使药物滞留在食道中。
误区二:躺在床上服药
大部分药在食管中溶解,不能完全发挥药效。
误区三:捏着鼻子喂药
易使药液呛入气管和支气管而引起窒息。
误区四:睡眠状态喂药
药液可刺激眼部神经,引起喉痉挛。
误区五:胶囊拆开服用
药物味苦、难闻,可刺激口腔黏膜、胃粘膜而引起恶心等不良反应。
误区六:用果汁送服药
果汁中的酸碱成分可中和药物,使药效大减。
误区七:用茶或奶服药
可与药中成分发生反应,使药物失效或产生不良后果。
误区八:服中药时加糖
在中药汤剂中加糖调味服用,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四类药物干扰化验结果
1、抗菌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等抗生素,能增高血液中的尿酸浓度;服磺胺药后,尿胆原检查会出现混浊,影响结果判断。
2、利尿类药物:
双氢克尿噻、速尿、利尿酸等,由于对肾脏的保钠排钾作用,可使血液中的钾离子含量明显降低,故对血液电解质(尤其是钾、钠)化验结果有一定影响。
3、抗癌类药物:
多种抗癌药物对人体造血系统有毒性作用,可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数量减少以及肝功能改变,并使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降低,血脂出现异常变化。
4、阵痛消炎药物:
吗啡、可待因、杜冷丁、平痛新和消炎痛等药物,可使胆总管开口处括约肌痉挛,导致血、尿中淀粉酶含量明显升高,用药后3~4小时影响最大,24小时候才消失。
七种常用药莫长用
1、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复方氨基比林、非那西汀、扑热息痛、消炎痛、保泰松等,久用会引起胃痛、皮疹、药热、粒细胞减少、出血等。
2、感冒药:感冒药久服、超量服,会使胃肠及肝肾功能受损,代谢紊乱、抵抗力降低。
3、泻下药:经常使用泻下药,会使肠蠕动失常,出现“秘——泻——秘”的恶性循环。
4、镇静催眠药:鲁米那、安定、冬眠灵等,久用可中毒。
5、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生素可造成人体菌群失调和紊乱,引发二重感染或真菌感染。
6、维生素:维生素A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视网膜出血和眼球突出。
7、紧急避孕药:频繁使用可造成体内激素水平紊乱。
警惕五类药物促人衰老
1、解热、消炎、镇痛药:常因头痛、腰腿痛、感冒发热而服用,有些人可因用药时间长而成瘾。此类药物对中老年人可引起眩晕、耳鸣、低血压等症状,可进一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全身老化。
2、抗胆碱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水杨酸、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等:可引起中老年人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昏花、色觉异常等,加速视力老化。
3、性激素(壮阳类药)、中枢性交感神经抑制药、抗组织胺药,特别是抗胆碱药:可通过对前列腺的影响而出现排尿困难或尿失禁。
4、毛地黄及运用于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药物:可诱发中老年人眩晕或忧郁。
5、肾上腺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药:可引起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从而加速老化。
服用阿司匹林八项注意
1、有较强的胃肠道反应,胃病患者慎用。
2、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哮喘病人禁用。
3、引起出血,故肝功能不全、凝血酶原合成功能低者,维生素K缺乏者和血友病人禁用。
4、大剂量或敏感者易出现眩晕、听力下降、耳鸣、眼花、复视或精神障碍,应减少计量或停药。
5、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青霉素类,磺胺类,黄酰类及口服降糖联合应用时,可使上述药物在血浆中的游离态增加,呈超效作用,应特别注意。
6、会降低吲哚美辛的胃肠吸收,降低其生物利用度,故不宜合用。
7、在体内可促使异烟肼转化为乙酰异烟肼,降低血药浓度,增加毒性反应,应避免同时服用。
8、与红霉素合用,可使红霉素效价降低。
服安眠药五注意
1、防止耐受性
长期服用某一种安眠药,身体会产生耐受性,一般人的做法是增加药量,结果易导致药物中毒。
2、防止依赖性
长期以安眠药帮助入睡的人,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每逢睡前必须吃药,否则就无法入睡,应加以避免。
3、防止精神和肝肾损害
长期服用安眠药会导致体内蓄积性中毒。出现精神抑郁、困倦、记忆力差、肝肾功能异常。因此,有肝、肾功能不全者用安眠药应十分谨慎。
4、防止不良反应
服用一种安眠药时,再服用其它同类药物,应遵医嘱。否则,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如昏迷、呼吸抑制等,甚至中毒死亡。
5、尽可能摆脱安眠药
安眠药只能促进睡眠,没有消除失眠原因的作用。因此,患失眠后要找出原因,如是否因生活不规律、过度劳累、烟酒作用、思考过多等引起,如果排除这些因素,一般能很快消除失眠。
治疗冠心病的四类药物两项原则
四类药物:
(1)硝酸盐类:如硝酸甘油、清心痛、长效心痛治等,在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效果最好。
(2)钙离子拮抗剂:如异搏定、心痛定等。心痛定还可降压,适用于心绞痛与高血压合并患者。从小剂量开始饭后服用,可降低不良反应。
(3)β受体阻断剂:如心得安、氨酞心安、倍他乐克等。心绞痛合并心率加快者,适宜用此类药物。
(4)中草药制剂如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人参滴丸等,是心绞痛预防、治疗、急救较理想的药物。
两项原则:
(1)按心绞痛规律用药的原则:如多在夜间发病,就不要把全部集中在白天服用,可拉开两次用药的间隔时间,最后一次用药放在睡前服用。
(2)预防性用药的原则:如心绞痛常发生在排便、快跑、饮食等某项活动时,可在从事这项活动之前半小时服用,容易达到预防发病的目的。
家庭用药五大误区
误区一:计量过小
用药量过小达不到药物有效剂量,易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效果不佳。
误区二:疗程不足
抗生素类药过早停药可导致病原微生物复活与繁殖,使疾病再度复发。
误区三:更换过频
过频地更换药物,可延误病情,产生耐药性发生不良反应,使治疗复杂化。
误区四:时断时续
不能保证体内药物的有效浓度,影响临床效果,使致病微生物产生抗药性。
误区五:突然停药
许多疾病需要较长时间服药以巩固疗效,如因病情控制而突然停药,可使病情恶化,引起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反跳现象,甚至危及生命。家庭用药不要擅自作主,应听从医生指导。
中老年人用药五注意
1、药物的吸收
中老年人消化道功能降低,胃酸分泌减少,肠道动脉硬化,影响所服药物的吸收,从而使药物的疗效降低。
2、药物的代谢
药物在肝脏内氧化、还原和水解,中老年人代谢缓慢,易引起中毒。
3、药物的排泄
中老年人的肾单元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血流量均减少,从而出现药物的续积。
4、药物耐受性
中老年人数药合用时耐受性降低。因此,应限制用药的种类、计量和次数。
5、合理用药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三分之一的死亡病人是不合理用药所致,尤其是中老年人,病情复杂,心、肺、肝、肾、脑等重要器官代偿功能显著减退,个体差异增大,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往往促使病情急转直下,造成无可挽回的结果。因此,中老年人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停药的五个学问
1、需长期服药的
高血压、糖尿病等。
2、需立即停药的
流行性感冒、肝炎等一旦症状消失,可立即停药;疼痛使用去痛片,发烧使用退烧药,失眠使用安眠药等,症状消失后不可再用。
3、需缓慢停药的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癫痫病、结核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需进行一段时间的维持治疗,故应缓慢停药。
4、需及时停药的
为避免过早停药导致病原微生物的复活与繁殖,也为避免过晚停药导致毒副反应及耐药性,故疾病治愈后在用药1~2天可及时停药。
5、需逐渐减量停药的
服用强的松等激素类药物,达到治疗目的后需逐渐减量,然后再停止服用。
家庭存药五注意
一、注意防潮
药品中的丸、丹、膏、散、片等大都怕潮,一旦受潮霉变,药效将部分或全部失去,还会产生毒副作用。因此,药品要放在干燥通风处。
二、注意避光
不少药品受阳光照射过长时,容易分解而失效,从而丧失治疗疾病的作用,故药品应放在阴凉处保存。
三、注意品种
家庭存药,品种不宜过多,应以常见病、多发病用药为宜。品种杂乱,容易误服而中毒,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注意用法
要在包装上注明小儿或成人的用法用量,以免计量过小发挥不了作用,剂量过大导致中毒。
五、注意效期
在药品有效期限内使用,才能发挥疗效。
用药三从和选药四不得
用药三从:
(1)医师的医嘱要依从。不要擅自更改医师经过诊断和深思熟虑提出的用药方案,至少在疗程内要服从治疗。
(2)亲属的提醒要听从。用药时需低盐少酒,戒烟忌口之类的生活干预,服药者不能恪守而被亲人提醒时,应该听从,以免影响药效。
(3)康复计划要遵从。治病用药遵从康复计划,促进康复治疗。
选药四不得:
(1)夸张的广告听不得。铺天盖地的药品广告,容易迷惑求医心切的病人,千万听信不得。
(2)别人的经验搬不得。人有千差,病有万别,别人的用药经验不一定合适自己。
(3)游医的大话信不得。游医的骗术多种多样,他们的大言谎话信不得。
(4)偏方验方试不得。未经临床验证的偏方验方不要乱试。
药品的四种不良反应
1、副作用
一种药物常有多种作用,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之为副作用。副作用通常较轻微,多为可逆性机能变化,停药后大多很快消退。
2、毒性反应
大多数药物都有或多或少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引起的器官或组织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结构的病理变化,但反应程度与剂量有关,计量加大,毒性反应增强,停药后恢复缓慢,甚至终身不愈。
3、特异质反应
是指个体对某些药物特有的异常敏感性,与遗传有关,与药理作用无关。
4、变态反应
又称过敏反应,是致敏病人对某些药物的特殊反应。该反应与药物的性质剂量无关。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可速发或迟发,主要表现为皮疹、过敏性休克、哮喘等。
用药知识四则
1、药非良物,与毒相通
药性和毒性是一把剑上的两个刃,服药后,在收到治疗效果的同时,也需承担一定的毒副作用。
2、药物相加,错综复杂
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会发生复杂的变化,轻者会降低药物的作用,重者则会产生毒副作用。
3、多药并用,危害深重
据专家调查,发现用药五种以下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6~10种者为10%,11~15种者为28%,16~18种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竟高达58%。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发生率随着同时服药品种的增加而急剧上升。
4、合理用药,提高疗效
合理地治疗疾病不是简单的药物叠加,因药物进入体内后,并不是各司其职、独立作战,而是混合作战弄不好会适得其反。因此,有病时还是请医师诊治,按医嘱服药为好。
附注:
《自我保健随身行》是中央军委后勤部卫生保健局在十七大后组织众多专家博采古今编写出来的一部非常实用的“中央首长保健手册”。
小编通过整理分部发布,旨在传播健康、倡导保健。历经四月,终于把七大部分内容全部分享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