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视网膜出血 > 网膜出血饮食 > 桐庐69岁大爷眼睛长ldquo瘤r

桐庐69岁大爷眼睛长ldquo瘤r



听过近视眼、老花眼、青光眼

你听过眼睛长“瘤”吗?

近期,医院桐庐院区

眼科执行主任许伊勒

在眼科门诊接诊了一位

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朱大爷

听说眼睛里长了“瘤”后

朱大爷顿时紧张又惊恐

这是个什么病?

2个多月前,69岁的朱大爷突然发现左眼前一直有个黑影,遂来到许主任门诊就诊,专科检查发现左眼矫正视力只有0.3,随后光学相关断层扫描发现左眼黄斑水肿明显伴神经上皮层脱离明显。医院桐庐院区眼科主治医师包旻琦立即为大爷行左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发现左眼颞上方近视神经处可见高荧光伴晚期荧光渗漏。

▲光学相关断层扫描发现左眼黄斑水肿明显伴神经上皮层脱离明显

▲左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发现左眼颞上方近视神经处可见高荧光伴晚期荧光渗漏

结合眼底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许主任确诊朱大爷为视网膜左眼大动脉瘤。听到“瘤”字,朱大爷脸色都变了,顿时紧张询问“这是什么眼病?肿瘤吗?”

许主任一边安慰大爷一边解释:视网膜大动脉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眼底疾病。“像您的这种情况,不必太过紧张,可以采取激光治疗。”

排除相关禁忌症并征得朱大爷及其家属同意后,许主任为朱大爷行左眼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手术顺利,患者无明显不适。

术后半月,朱大爷来复查,许主任发现其左眼矫正视力0.6,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较前明显好转。目前,大爷正在恢复随访中。

左眼眼底(术前)

左眼眼底(术后)

▲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较前明显好转

视网膜大动脉瘤(RAM)

视网膜大动脉瘤(RAM)又称孤立性大动脉瘤,是一种获得性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其特征是后极部视网膜小动脉呈梭形或圆形扩张,形成一个或多个大动脉瘤。

大多数动脉瘤位于视网膜颞侧血管上,临床上早期多无症状,若瘤体破裂出血累及黄斑可出现突然发生的中心暗点和视力下降。出血可位于玻璃体腔、玻璃体后界膜下、视网膜内界膜下、视网膜内和视网膜下等部位。

哪些是易患人群?

RAM常见于老年女性,发病年龄大多数在66~74岁,女性占70%,约75%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动脉硬化、高血脂及环境因素也可能是RAM的发病因素。

怎么样知道自己

患上视网膜大动脉?

RAM临床表现多样并且经常被忽略,常常被误诊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RMD)、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等。视网膜大动脉的误诊率较高,详细的眼底检查尤为重要,特别是散瞳后的眼底检查。

临床上,当病变未累及黄斑区时,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累及黄斑区后患者视力明显下降,特别是当RAM破裂后,可导致视网膜出血,出血位置多变,包括视网膜下、视网膜内、视网膜前和玻璃体腔。严重者则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如何治疗?

针对RAM的治疗方法有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玻璃体切除手术、玻璃体内或视网膜内注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抗VEGF治疗等。

怎样预防?

视网膜大动脉瘤与我们大动脉血管关系密切,它的发生可能与高血压及血栓形成有关。因此做好眼底疾病的防控,关爱自身眼健康,建议大家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未有眼底病变者,应坚持每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眼底,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高度近视患者,做好基础病的治疗和控制,将对眼底疾病的防控起到积极意义;

2.发现有眼底病变者,应定期复查,并积极治疗,切勿心存侥幸,半途而废,以免耽误病情,危及自身眼健康。

来源:桐庐一院医共体

编辑:戴江影

大家都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yq.com/wmcxys/203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