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视网膜出血 > 网膜出血医院 > OCT血管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OCT血管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编者按

  OCT血管成像(OCTangiography,OCTA)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除具备OCT的实时快速、无创及高分辨率等优点外,还能清晰显示眼底血管形态,在越来越注重无创诊治的现代医学中,OCT血管成像可能成为传统眼底血管造影的一项补充甚至替代的检查方式。在第15届欧洲视网膜专家学会大会(EURETINA)的“创新与科技”专题会上,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JamesFujimoto教授详细介绍了这一新的影像技术。

OCT血管成像简介

  OCTA通过探测血流运动对比从而得出微血管影像,成像原理为通过同一截面多次的B扫描,将多幅图像中有差异的像素点(血流)保留,并去除无差异的像素(组织),即完成所说的去相干步骤。OCTA的缺点为可能无法探测缓慢的血流、成像较慢且较结构OCT覆盖的视网膜更有限从而需要高速获取、不能检测血管通透性;优点为不用注射造影剂、可显示3D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结构、图像清晰且不被荧光遮蔽(图1,2)。

图1.OCTA成像原理

图2.AngioVueOCT血管造影系统的AvantiSD-OCT平台

  下一代OCTA为带运动修正的超高速扫频光源OCTA,其特征为:超高速kHzA-扫描率(较现有产品快4倍);nm波长(提高图像深度);9mmX9mm范围;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和微血管的3D图像(图3-5)。

图3.下一代超高速SS-OCTA

图4.OCTA的3D可视化视网膜微血管

图5.OCTA脉络膜毛细血管结构

OCTA的应用1OCTA的正常影像

  32名患者(平均年龄40.7±14.1岁)的63只正常眼进行OCTA扫描显示正常眼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一般密集且均匀,研究组群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年龄依赖的CC模式差异。

2渗出性AMD的OCTA图像

  病例1.87岁患者,同时存在典型和隐秘性的CNV病变(图6)。

图6.渗出性AMD的OCTA表现(1)

图6.渗出性AMD的OCTA表现(2)

图6.渗出性AMD的OCTA表现(3)

  对17只活动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渗出性AMD眼进行OCTA检查(15名患者,年龄为79.7±8.3),其中16只眼OCTA可见CNV病变(一只眼因严重出血挡住OCT信号而不可见CNV病变),CNV病变下可见脉络膜毛细血管的改变,14只眼可见CNV病变区域外的脉络膜毛细血管改变(图7)。

图7.EnfaceOCT与EnfaceOCTA的典型CNV图像(1)

图7.EnfaceOCT与EnfaceOCTA的典型CNV图像(2)

图7.EnfaceOCT与EnfaceOCTA的典型CNV图像(3)

3非渗出性AMD伴地图样萎缩

  病例1.75岁地图样萎缩患者,视力20/20(图8)。OCTA可以检测流速的不同(图9、10)。

图8.非渗出性AMD伴地图样萎缩

图9.短的内扫描时间1.5ms和长的内扫描时间3.0ms

图10.不同内扫描时间的OCTA:长的内扫描时间3.0描述可检测到更低流速

  非渗出性AMD伴地图样萎缩不同内扫描时间OCTA图像

  病例1.75岁地图样萎缩患者,视力20/20(图11)。

图11.非渗出性AMD伴地图样萎缩1

  病例2.78岁非渗出性AMD伴地图样萎缩患者:改变内扫描时间可以提高OCTA的动态范围限制及不同流速减少的区域(图12)。

图12.非渗出性AMD伴地图样萎缩2

  对12只非渗出性AMD伴地图样萎缩眼进行OCTA检查(7名患者,年龄75.9±6.1),12只眼都显示地图样萎缩区域显著的脉络膜毛细血管流速减少征象,10只眼在地图样萎缩区域外可见中度脉络膜毛细血管流速减少。

总结

  OCTA需要同一截面多次的B扫描,从而需要权衡所需时间、范围及图像质量;高速的扫频光源(Sweptsource)OCT可提高可见范围,长波长提高图像穿透性,可3D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及微血管。OCTA发病机制基础研究的有效方法,但OCTA图像可能存在伪影,需要仔细解释,且尚需全面的临床研究。

推荐书籍:ClinicalOCTAngiographyAtlas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yq.com/wmcxyy/9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