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网膜出血 > 网膜出血治疗 > 国内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疫情传播扩散风险
国内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疫情传播扩散风险
北京发现国内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该患者病情危重,正在积极治疗中。但专家研判表示,此次疫情传播扩散的风险较小。据悉,疫情发生后,卫生计生部门已按照裂谷热相关诊疗方案和防控要求,落实病例隔离治疗、流行病学调查、风险评估、院感控制、防蚊灭蚊、环境消毒,以及健康教育等防控措施。
裂谷热病毒潜伏期为2-6天裂谷热是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为2-6天。人感染裂谷热病毒大多为隐性感染,少数患者感染后有发热、肝炎、视网膜炎、出血综合征、脑膜脑炎等症状,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多系统受损。
主要传染源裂谷热的主要传染源为疫源地的羊、牛、骆驼等动物,人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组织、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引起,或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尚未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报道。
传染途径病毒通过接触传染给人,例如通过被感染的刀创伤口或与皮肤裂口接触,或者通过宰杀受感染动物期间吸入浮质,浮质传播模式也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感染。有证据显示,人若摄入未经高温消毒或未煮过的被感染的动物的奶,也可能感染裂谷热。受感染蚊子叮咬也会导致人间感染,通常是伊蚊叮咬。嗜血(食血)苍蝇也有可能传播裂谷热病毒。
裂谷热病毒是沙蝇病毒属的一个成员,即布尼亚病毒科五种病毒之一,绝大多数人间感染是与受感染动物的血液或器官直接或间接接触所造成的。病毒可通过宰杀、帮助接生、兽医程序操作或处理畜体或胚胎期间处理动物组织而传染给人。因此,某些职业群体,如牧民、农民、屠宰工人和兽医,感染的风险较高。
诊断和治疗在流行区,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可以作出临床诊断。可采取几种方法确诊急性裂谷热,例如使用免疫血清实验法,可能找出血液中是否存在IgM等免疫球蛋白抗体,或是利用抗体侦测法或分子解析法,找出潜伏血液中的裂谷热病毒或是病毒因子。在病毒血症期间或对尸检组织可通过各种方法包括裂谷热病毒培养(细胞培养或动物接种)、检测抗原,和PCR检测裂谷热病毒基因。
实验发现抗病毒药病毒哗(Ribavirin)能抑制病毒生长,但临床上尚无评价。大多数裂谷热病例症状轻微,病程短,因此不需要特别治疗。严重病例,治疗原则是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
人类感染裂谷热病毒后病死率通常较低。但每当洪水季节来临,在肯尼亚和索马里等非洲国家则会有数百人死于该病。有裂谷热出血热综合症的病人可保持病毒血症长达10天,出血病例病死率大约为50%,大多数死亡发生于出血热病例。在不同的流行病学文献中,总的病死率差异很大,但均小于1%。
预防想要避免感染裂谷热病毒,首先要远离多蚊虫地区,尤其是少去热带雨林。同时要穿着浅色长袖衣物,使用驱蚊液等工具,以免被蚊虫叮咬。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尽快就医,并且交代最近去过哪些地方,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一、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半生食物,不喝生水。
二、加强环境卫生,注意防蚊灭虫,切断传播途径。
三、如出现发热、头痛、关节和肌肉酸痛等症状,医院检查诊治。
旅游注意事项通过防蚊预防裂谷热的同时,到裂谷热疫区国家及地区旅游还需注意饮食卫生,因为裂谷热还可通过与得病动物的体液(如血液、奶汁等)直接接触而传播。因此,旅游期间一定不要吃生的或半生的牛羊肉、不喝生的或状况不明的牛羊奶。
裂谷热病毒在60摄氏度的温度下就会死亡,因此只要把食物加热后再食用,就可以避免感染裂谷热。
裂谷热和疟疾的早期症状相似,都是高烧,但感染裂谷热后,患者还会出现眼睛感染、颅内感染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引起内脏甚至颅内出血,最终导致死亡。所以,旅游中一定要防止蚊虫叮咬,对饮食安全要慎之又慎。
外出旅行必备:
健之素牌速干喷雾消毒液(差旅卫生消毒)
健之素牌免洗手消毒液(差旅卫生消毒)
裂谷热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我国不是裂谷热疫源地。市疾控中心提醒前往裂谷热疫区国家及地区的人员采取防蚊措施,不要接触当地的牛、羊、骆驼等动物。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行史告知医生,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