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网膜出血 > 网膜出血治疗 > 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为什么要ldquo
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为什么要ldquo
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大家较为熟悉的心梗和脑梗均属于动脉阻塞,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会导致血管迂曲扩张和眼底出血。为什么血管阻塞了却会出血呢?因为静脉是一个回流血管,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浇菜园的水管,水龙头的一端不断的放水,而出水的另一端如果用脚踩住,过一会儿,水管就会怒张、胶皮管壁会撑的变薄、渗水。血管也是同样的道理,各种原因导致的静脉管腔狭窄,血液淤积,血管会怒张、迂曲,血从管壁渗出来就是出血,水渗出来就是水肿,管壁如果完全破坏了导致严重的缺血,就是缺血型静脉阻塞,与之相对的是非缺血型静脉阻塞。
该病的治疗分为四个方面:
1.原发病: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积极控制。但门诊我们也发现部分患者并没有全身疾病,并且20-40岁年龄人群也可发病,研究认为可能与炎症、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管功能性收缩有关。
2.口服药:一般是口服一些改善循环,促血吸收的药物,出血的吸收是一个慢过程,完全吸收大概1年甚至更久,但对视力有明显影响的往往不是这些出血,而是黄斑水肿,所以,要改善视力,就要治疗黄斑水肿,方法是接下来要介绍的眼内注药。
3.眼内注药:如果只有眼底出血,病灶没有累及黄斑,患者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眼底有病变,因为视力没有明显的影响,常在门诊检查别的问题时偶然发现(下图)。而如果黄斑受累,即病变血管的渗液流到黄斑区,这就是黄斑水肿,直接导致视力下降。
针对黄斑水肿,目前首选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我们可简称为打针。一方面,它可以减轻血管管壁的渗漏,减少渗水;另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已经存在的液体外排。但黄斑水肿的病因在静脉阻塞,水肿是一个继发改变,所以,打针后1个月左右,药物代谢的差不多了,黄斑就又肿起来了,需要再次注药。因此,一般建议连打3针(也有推荐连打6针),1个月1针,之后按需注药,即:第4个月复查OCT(光相干断层扫描),如果黄斑水肿,当月注药,如果不肿,当月不注药,下个月再复查,如此循环。
一共要注射多少针呢?视网膜静脉阻塞如果按照阻塞的部位可以分为分支静脉阻塞(1个象限受累,见下图)和中央静脉阻塞(4个象限均受累,见下图),中央静阻的病情一般会重于分支静阻,所以注药针数略有增加。
针对分支静阻,根据BRAVO、HORIZON和RETAIN临床研究结果,按照6+按需注射,第1年平均8.4针,第二年2.1针,第3年2.1针,第4年2.0针;针对中央静阻,根据CRUISE、HORIZON和RETAIN临床研究,按照6+按需注射,第1年平均8.8针,第二年3.5针,第3年3.6针,第4年3.3针。
4.激光治疗:静脉阻塞依据缺血程度可分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判断的方法是根据患者视力、RAPD(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检查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若诊为缺血型,继发青光眼的几率非常高,这种青光眼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青光眼不一样,这种青光眼叫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又叫难治性青光眼,发生的原因是重度缺血导致新生血管生长、并长入房角,房角里有眼睛排水的通道。我们的眼球能维持一个弹性适中的状态,是因为不断有水产生和排出,达到一个平衡。如果流水通道被新生血管堵住了,水流不出去,眼球内液体激增,眼压升高,患者眼疼、眼胀、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这种青光眼的根源是缺血,治疗缺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眼底激光治疗。因此,如果通过眼底造影等判定为缺血型静脉阻塞,要及时进行眼底激光治疗,预防青光眼的发生。
综上,伴有黄斑水肿的静脉阻塞一线的治疗方案是抗VEGF的玻璃体腔注药,根据病变特点及治疗效果,医生也可能会建议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的注射,这个具体问题再具体分析。临床上,因为经济原因和每月随访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的时间成本,很难有患者真正做到像临床研究中的按需注药,但早期、规范的注药治疗能够减轻黄斑水肿,从而尽可能的减轻黄斑结构的损伤,保住患者的视力。目前,抗VEGF药物和地塞米松植入剂均已纳入国家医保。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