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网膜出血 > 网膜出血治疗 > 病理文汇第99期高血压的类型和病理变
病理文汇第99期高血压的类型和病理变
根据病情发展速度不同,原发性高血压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型。
01良性高血压良性高血压(benignhypertension)也称缓进型高血压(chronichypertension),约占原发性高血压的95%。一般起病隐匿,病程长,进展缓慢,可达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多见于中、老年人,最终常死于心、脑病变,死于肾衰竭者少见。根据病变进程可将本病分为三期。1.功能紊乱期为高血压早期病变,表现为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血管痉挛时血压升高,当血管痉李缓解后,血压可恢复到正常水平。血压处于波动状态,呈间歇性增高,舒张压常在90~mmHg。细、小动脉无明显结构改变,心、肾、脑、眼底均无明显器质性损害。患者可有头痛、头昏。此期如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血压可恢复正常。2.动脉系统病变期此期主要表现为细、小动脉硬化。
(1)细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表现为细动脉玻璃样变,是良性高血压最主要的病变特征,最易累及肾小球入球小动脉、视网膜动脉和脾中央动脉。细动脉是指中膜仅有1~2层SMC的或直径<0.3mm的最小动脉,组织学称微动脉(arteriole)。由于细动脉反复或持续性痉挛,管壁缺氧,加之增高血压的机械性刺激,内皮细胞和基底膜受损而使内皮通透性升高,血浆蛋白漏入内皮下间隙。同时内皮细胞及中膜SMC分泌ECM增多,继而SMC因缺氧而凋亡,血管壁逐渐被血浆蛋白和ECM所代替,发生玻璃样变性。随疾病发展,内皮下方的玻璃样物质积聚越来越多,细动脉管壁日益增厚,管腔变小,弹性减弱、变脆。细动脉硬化最早可在眼底镜检查中被发现,表现为视网膜动脉反光增强或动、静脉交叉处静脉呈受压现象。
(2)小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管径0.3~1mm的动脉称为小动脉,包括粗细不等的几级分支。由于持续性动脉压升高,肌性小动脉内膜亦有血浆蛋白漏入,内膜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增生,内弹力膜分裂。中膜SMC增生、肥大,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多。最终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缩小,管壁弹性减弱。主要累及肾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及脑的小动脉等。(3)中动脉及大动脉:这些动脉内膜弹力纤维增生,中膜SMC増生、肥大,血管壁增厚,可伴AS性病变。
此期患者血压进一步升高,一般舒张压持续超过mHg。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轻度肥大,尿中可有少许蛋白质。患者常有眩晕、头痛、疲乏、心悸等症状。
3.内脏病变期为高血压后期病变,由于细、小动脉硬化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内脏器官均可受累,其中最主要的是心脏、肾、脑和视网膜。(1)心脏:主要病变是代偿性左心室肥大。由于细、小动脉硬化,外周阻力增加,血压持续性升高,左心室需加强收缩力以克服外周阻力,左心室发生代偿性肥大。左心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均质性增厚,可达1.5~2.5cm,乳头肌和肉柱增粗、变圆,但心腔不扩张,称为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hypertrophy)。病变继续发展,间质毛细血管与每一个肥大的心肌纤维中心的距离増大,肥大心肌纤维逐渐出现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减弱,左心室失代偿,心腔扩张,谓离心性肥大(eccentrichypertrophy)。心脏舒张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由高血压引起的功能异常,它可以导致淤血性心力衰竭。心肌肥大可继发间质纤维化,进一步使左心室变硬。高血压也可加重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心脏收缩功能障碍、心脏舒张功能障碍和冠状动脉狭窄合并在一起,可导致更危险的心肌缺血、梗死和心力衰竭。淤血性心力衰竭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单纯由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病谓高血压心脏病(ypertensiveheartdisease)。患者收缩压常在mmHg以上,舒张压可达mHg。叩诊左心界向左向下扩大,X线显示左心室明显肥大,心电图显示左心室明显肥大和心肌劳损,严重者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2)肾:病变表现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为双侧对称性、弥漫性病变,又谓细动脉性肾硬化(arteriolarnephrosclerosis)。肉眼观,肾体积缩小,质地变硬,质量减轻,一侧肾质量一般小于g(正常成年人一侧肾重约为g)。表面布满无数均匀的红色细颗粒。切面,肾皮质变薄,一般在2m左右(正常厚3~5mm)。髓质变化不明显,但肾盂和肾周围脂肪组织明显增生。光镜下,肾细、小动脉硬化明显。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小叶间动脉及弓形动脉内膜增厚。病变严重区域的肾小球因缺血发生萎缩、纤维化和玻璃样变,相应的肾小管因缺血而萎缩和消失。肾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肾实质萎缩,纤维化和增生的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收缩,使肾表面呈现凹陷。健存的肾小球发生代偿性肥大,所属肾小管代偿性扩张,使局部肾组织向表面突起,形成肉眼所见的肾表面的弥漫性细小颗粒状。
临床上,可多年不出现肾功能障碍。晚期由于病变的肾单位越来越多,肾血流量逐渐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逐渐降低,患者可发生水肿、蛋白尿及管型,严重者可出现尿毒症的临床表现。由于高血压心、脑病变出现较肾早且严重,因此多数患者常在此前死于心、脑并发症。
(3)脑:由于脑细、小动脉痉挛和硬化,患者可出现一系列脑部变化。1)高血压脑病:由于脑内细、小动脉痉挛和硬化,脑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导致以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谓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encephalopathy)。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眼花等症状。有时在短期内病情显著恶化,血压急剧升高,收缩压可上升80~mmHg,舒张压可增高30~-50mmHg,谓高血压危象(hypertensivecrisis)。患者有意识模糊、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及癫痫等症状。2)脑软化:由于脑的细、小动脉硬化、痉挛,导致其供血区域脑组织发生多数的小坏死灶(直径<1.5cm),即微梗死灶(microinfarct)。光镜下,梗死灶组织液化坏死,形成质地疏松的筛网状病灶,谓脑软化(cerebralsoftening)。最终坏死组织被吸收,由周围胶质细胞产生胶质,形成胶质瘢痕。常发生于壳核、丘脑、脑桥和小脑。由于教化灶较小,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3)脑出血(cerebralhemorrhage):俗称脑卒中(stroke),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往往是致命性的并发症。多为大出血灶,常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其次为大脑白质、脑桥和小脑。出血区域脑组织完全被破坏,形成囊腔状,其内充满坏死组织和凝血块。有时,出血范围甚大,可破裂入侧脑室。患者常骤然发生昏迷、呼吸加深和脉搏加快,严重者可出现潮式(Cheyne-Stokes)呼吸、瞳孔与角膜反射消失、肢体弛缓、腱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等。内囊出血者可引起对侧肢体偏瘫和感觉丧失。出血灶破入侧脑室时,患者发生昏迷,常导致死亡。
脑出血可因血肿占位及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并发脑疝形成,特别是小脑扁桃体疝可压迫延髓呼吸中枢,导致患者死亡,尤其是内囊和脑桥的出血常致患者死亡。小的血肿可被吸收,胶质瘢痕修复。中等量的出血灶可被胶质瘢痕包裹,形成血肿或液化成囊腔。
引起脑出血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种情况:
①脑细、小动脉硬化、痉挛,局部脑组织缺血,细、小动脉通透性增加,引起漏出性出血;脑细、小动脉硬化,血管壁变脆,血压升高时可破裂出血。
②脑血管硬化致使其管壁弹性下降,局部膨出可形成微小动脉瘤(microaneurysm),伴有AS的高血压患者脑内也可发生微小动脉瘤。由于血压不断升高,可致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
③脑出血多见于基底节区域,尤以豆状核最常见。因为供应该区域血液的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呈直角分出,受到大脑中动脉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易使已有病变的豆纹动脉破裂出血。
(4)视网膜:视网膜中央动脉亦常发生硬化。眼底血管是人体内唯一能被窥视的小动脉。高血压眼底改变包括血管和视网膜病变。
按Keih-Wagener分类法分为四级,即Ⅰ级为视网膜小动脉轻度狭窄和硬化,动脉变细;Ⅱ级为小动脉中度硬化和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动脉反光增强呈银丝状;Ⅲ级为视网膜水肿、渗出和出血;Ⅳ级为视神经盘水肿。因视神经盘水肿,视网膜渗出和出血,患者视物模糊。
02恶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malignanthypertension)又谓急进型高血压(acceleratedhypertension),较少见,仅占原发性高血压的5%左右,多发生于青壮年。起病急,血压显著升高,常超过/mmHg,病变进展迅速,可发生高血压脑病,或较早即出现肾衰竭。恶性高血压多为原发性,部分可继发于良性高血压。
恶性高血压的特征性病变是坏死性细(小)动脉炎(necrotizingarteriolitis)和增生性细(小)动脉硬化(hyperplasticarteriolosclerosis)。内皮细胞完整性丧失,细动脉和小动脉通透性异常增高,血浆迅速浸润血管壁全层,蛋白质进入血管壁,纤维素沉积,形成纤维素样坏死,即为坏死性细(小)动脉炎。随后,很快发生SMC增生,胶原等基质增多,使血管壁呈同心层状增厚,如洋葱皮样(onion-skin),即为增生性细(小)动脉硬化。
病变主要累及肾和脑血管。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管壁纤维素样坏死,管腔内可有血栓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或坏死。肾球囊及肾曲小管内常有出血。常引起急性肾衰竭。脑细、小动脉可发生同样病变,常引起脑局部缺血、水肿,可发生高血压脑病。患者大多死于尿毒症、脑出血或心力衰竭,并常出现视网膜出血及视神经盘水肿,患者视物模糊,视网膜眼中出血者可引起视网膜剥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