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视网膜出血 > 网膜出血治疗 > 眼底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

眼底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



眼底血管疾病简介

眼底血管病是由于眼底视网膜血管发生变化引起的眼部疾病,多为退行性病变,与年龄因素有关,不加治疗则失明率高,危害大。未来随着老龄化进一步加剧,患病人数将继续上升。

常见的眼底血管疾病有以下几类:

1)湿性老年黄斑病变(wAMD)

老年黄斑变性(AMD)是指黄斑区发生老化性改变的致盲性眼底疾病,黄斑区相当于眼睛的“心脏”,基本上90%的视觉细胞集中在这里。AMD与年龄增长直接相关,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干性AMD和湿性AMD。干性AMD又称萎缩型AMD,症状较轻,但不加控制会发展为湿性AMD。湿性AMD也被称为新生血管性或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的异常血管增生并穿过视网膜色素上皮。由于新生血管较脆弱,易破裂出血或血液成分漏出,导致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并引起视物变形或形成盲点,进而视力明显下降,所以湿性老年黄斑变性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日常生活及活动的疾病。随着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发展,中心视力迅速丧失,患者可在2-3个月内失明。我国AMD患者约万人,其中wAMD(湿性)患者约为万人。

2)继发于病理性近视(PM)的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

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myopia,PM)可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和视网膜下出血等病理改变,继发于病理性近视(PM)的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引起的视力下降已成为严重损害30岁以上中青年人群的主要致盲原因之一。中国知网的文献数据显示,成年人中PM的发病率为1%-3%,在亚洲27%-30%的PM会伴发严重威胁视力的CNV疾病。这种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CNV(pmCNV)主要影响40岁及以上人群,是亚洲人群中不可逆视觉丧失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超过6亿,几乎是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估算目前我国pmCNV患者人数约万人。

3)糖尿病黄斑水肿(DME)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导致眼部中心视力下降,多发于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据IDF数据,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到4.63亿人,预计到年将超过7亿人。年国内糖尿病患者达到1.亿人。亚洲的DME患者占比糖尿病患者总数约为5%,以此推断全国,预测我国DME患者总数约万人。

4)视网膜静脉阻塞(RVO)

视网膜静脉阻塞包括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分支静脉阻塞两种(BRVO),一般中央静脉阻塞视力下降更重,一旦发生需及时就医治疗,延误治疗可导致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及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而失明。我国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RVO在50周岁以上群体的发病率约1.5%,根据国家统计局年抽样数据显示,全国50周岁以上人口约4.3亿,对应全国RVO患者人数大约万。

治疗手段

目前眼底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以抗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药物为一线用药。在年更新的AAO指南及国际上发布的多个与DME相关指南中,均明确提出抗VEGF是DME的一线治疗选择。国际指南共识均将抗VEGF治疗推荐为RVO一线治疗方案。国内目前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治疗眼底血管病变的抗VEGF药物有雷珠单抗、康柏西普和阿柏西普。

药物名

公司

销售额(国内年)

销售额(全球年)

适应症

批准时间

雷珠单抗

诺华/罗氏

约12.5亿

33亿美元

wAMD

pmCNV

DME

RVO

康柏西普

康弘药业

11.15亿

-

wAMD

pmCNV

DME

RVO

(NDA)

阿柏西普

再生元/拜耳

约1.2亿

79亿美元

wAMD

DME

国内已上市VEGFR药物比较:

产品

药物结构

靶点

给药频率

阿柏西普

融合蛋白

VEGF-A、VEGF-B以及PGF

每2个月1次(前3个月每月1次)

康柏西普

融合蛋白

VEGF-A、VEGF-B以及PGF

每3个月1次(前3个月每月1次)

雷珠单抗

单克隆抗体

VEGF-A

每月给药1次

目前国内多款阿柏西普和雷珠单抗的生物类似物处于临床试验后期,预计未来随着生物类似物相继上市,将面临集采压力。

VEGF药物仍然有改进空间:1)VEGF药物均需进行玻璃体腔注药,医院由医生操作,频繁注射会有较重的治疗负担,而且患者每次注射不仅要克服恐惧心理,同时面临感染风险,以上会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现实世界治疗不足,造成患者视力结局不理想;2)VEGF药物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耐药性;3)眼内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多种眼部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抗VEGF并非唯一的血管增生发病机制,除此之外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和血管生成素(Angs)等都被证明与血管的生成相关。因此临床仍然期待更有效、注射频率更低的新药。

国内外在研的治疗眼底血管疾病的药物

公司

药物

机制

给药频率

进展

特点

诺华

Brolucizumab

anti-VEGF-A的单链抗体片段(scFv)

3个月一次

美国上市(.10)

组织穿透力更强,给药剂量可以更高

罗氏

Faricimab(RG)

VEGF-A和Ang-2双特异性抗体

4个月1次

III期结果positive

同时控制新生血管形成(VEGF)和改善血管稳定性(Ang-2)

罗氏

PortDeliverySystem(药物为雷珠单抗)

可再填充、持续给药的眼内植入物

6个月1次

III期结果positive

疗效非劣于雷珠单抗,但给药次数降低

百奥泰

BAT

抗VEGF单克隆抗体

1个月1次

IIa

-

荣昌生物

RC28-E

VEGFR和FGFR双靶融合蛋白

每2个月1次(前3个月每月1次)

II

同时阻断VEGF和FGF途径

信达

IBI-

VEGF/补体蛋白双特异融合蛋白

-

Ib/II

同时阻断VEGF通路和补体途径

贝达医药

CM

VEGFR和PDGFR双靶点的小分子

-

II期Pending

-

小结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yq.com/wmcxzl/195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